全屏 泉州市街道地图 泉州市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福建省地图泉州地图[切换城市]-→ 搜狗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地图搜索、公交换乘、线路车站查询、自驾、电子地图、网上地图、手机地图、位置服务、中国地图和各地城市地图等多项服务。
泉州地图 辖区: 【金门地图 | 德化地图 | 永春地图 | 安溪地图 | 惠安地图 | 南安地图 | 晋江地图 | 石狮地图 | 泉港地图 | 洛江地图 | 丰泽地图 | 鲤城地图】 其他:【33卫星地图】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福建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泉州地图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中文名称: 泉州
外文名称: Quanzhou
别名: 鲤城、刺桐城、温陵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丰泽、鲤城、晋江、石狮、惠安等
政府驻地: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景观东路
电话区号: 0595
邮政区码: 362000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
面积: 11015平方公里
人口: 812万人(2010年)
方言: 闽南语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清源山、草庵、崇武古城等
机场: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火车站: 泉州站等
车牌代码: 闽C
市花: 刺桐花
市树: 刺桐树
著名高校: 华侨大学、泉州师院、仰恩大学等
市长: 黄少萍
市委书记: 徐钢

泉州概要

  泉州市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市区地图似鲤鱼)、刺桐城(古时据说遍布刺桐树)、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90年代以来,泉州工业迅猛发展,产值跃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晋江鞋业、晋江陶瓷、晋江服装、石狮服装、安溪茶叶、德化陶瓷、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映生辉,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前列。

泉州历史

泉州市泉州状元街牌楼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泉州市泉州市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 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隋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泉州南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城周二十里,开南北两门,北曰泉山,南曰镇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开凿沟渠通舟楫于泉州城下。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十国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泉州天后宫泉州天后宫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州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62间,驻兵310名,加强海防。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十一月,诏左翼军受泉州节制。 
    嘉定末年,泉州置平户隘(后改称石门隘)于德化东西团,以左翼军百人更番屯戍。
    淳佑间(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元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惠安在玉埕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南昌)。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月前,又设立泉州行省,至元二十年三月并入福建行省。十月,在泉州置蒙古提举学校官2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泉州市舶司并入盐运司,在泉州设置福建盐课市舶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二月,复置泉州市舶提举司.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四月,在泉州设镇抚司、海船千户所。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泉州承天寺泉州承天寺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泉州地理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介于上海和湛江两大港口之间的海岸线中段;全市范围位于东经117°35′-l19°05′,北纬24°23′-25°56′之间,东西宽约138千米,南北长约157千米。东北与莆田市、福州市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三明市、龙岩市接壤,西南面与漳州市、厦门市毗邻,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遥遥相望。

泉州文化

泉州市 - 文化
泉州市崇武古城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世人罕见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
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开元寺、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等中世纪世界几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传统建筑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见证着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国商人友好交往的遗址,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著名的民间信仰宗庙天后宫、德化屈斗宫古窑址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到处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古朴幽雅,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市标:
泉州城雕:"飞天迎宾",高25.8米,底部直径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飞天迎宾"形状极似"南音"中的乐器--洞箫,顶部的"妙音鸟"取意于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而底部环绕着欢畅的彩色喷泉,展现了古城英姿焕发、生机盎然。
泉州市花: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泉州市 - 宗教
泉州市泉州清净寺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佛教、道教于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并开始有寺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尚处于译经阶段,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之玄孙张盛才移居江西龙虎山。唐、宋时是泉州佛、道教兴盛时期,寺庙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其中道教的元妙观、泉州府城隍庙、马甲仙公山、东岳行宫、法石真武庙、晋江崇真殿、深沪宝泉庵、石狮城隍庙、南安郭山庙、安溪城隍庙、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等和佛教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晋江龙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济寺、德化灵鹫寺等最为著名。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信仰,辖地旧称的“铺”、“境”、“都”,无不建有供奉乡土神祗的神庙达数千座之多。这些寺庙宫观,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朝拜礼敬或游玩观赏的地方。一千多年来,这些寺庙宫观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迁徙与繁衍,泉州众多的寺庙宫观也不断分炉出去,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泉州晋江草庵泉州晋江草庵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
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这些有力地证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
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著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其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特别是开元寺东西双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筑、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天后宫、清净寺和灵山圣墓、摩尼教的草庵等,均为海内外人士所瞩目,留下了许多名人的游踪足迹。各种宗教的传播,对于泉州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民情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从古及今,各种宗教虽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建造了许多桥梁、医院、学校和举办了不少公益事业。“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历史上泉州建筑了100多座桥梁,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资或参与兴建的;泉州僧人还曾为海上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泉州现代化的医院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劳。每座寺庙留存的碑刻、匾额、楹联、诗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总之,泉州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泉州最繁华的街道——中山路泉州最繁华的街道——中山路
泉州人往海外谋生,许多人同时带去祖籍地的宗教信仰,并在侨居地传播。因此泉州也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与海外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往来频繁。 
现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虽早已失传,日本教后在泉州绝迹,但在晋江华表山尚留有举世罕见的摩尼教珍贵史迹-----草庵。
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兴替,现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观教堂五六百座。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乡土神祗小宫庙数千座。由于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有些寺庙把佛、道、乡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并蓄,它们各自拥有不少信教群众。
泉州的多种外来宗教文化,与原来的泉州儒、道、释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吸收;各种信教群众长期和睦相处,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为美谈,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总之,泉州各种宗教云集,历史悠久、传播广远;和睦相处、蔚为奇观;史迹丰富、灿若繁星;文化艺术、世之瑰宝。

泉州教育

泉州市华侨大学
泉州高校:
华侨大学:华侨大学是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于1960年由国家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地处中国闽南金三角,与祖国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在泉州、厦门分别设有校区。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和首批获得中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是中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
泉州师院(泉州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国际花园城市——泉州市。现有东海、崇福和诗山三个校区。东海校区位于晋、洛二水交汇处,携江临海,极目古港沧澜;崇福校区位于国家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南麓,倚山俯城,纵览泉南风光;诗山校区南倚高盖名山,北眺鹏峰胜景。是一所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集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为一身,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为一体,师范教育与非师教育并举的新型现代化大学。
仰恩大学:仰恩大学于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88年由福建省政府办学。为着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从1994年7月起,仰恩大学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由仰恩基金会独立办学,是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私立大学。
仰恩大学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北郊。校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占地2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风雨体育场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其中有3个8条400m标准塑胶跑道和3个标准足球场的体育运动场,100多个标准篮球场,以及几十个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学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均可进行多媒体教学;建有先进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9个大型多媒体语言教室、设有15间语言考试室的语言考试中心、4个大型多媒体阶梯教室、19个大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和大型模拟实习基地;学校还建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大型图书馆和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文艺培训中心和大量的各种运动场地。学校的体育运动、文化娱乐、食宿、医疗设施先进齐备,条件优越。学校管理严格,重教育人,是学习求知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黎明大学:黎明职业大学创办于1984年,是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国内首批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是创立于1929年的黎明高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办学积淀。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已成为一所规模适度、质量保证,以应用工科、外经外贸为主的重点高职院校。全校现共有8个系、3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432名,教职工504名。2005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同年,被国家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福建省文明学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泉州旅游

涂门街通淮关岳庙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东湖公园:址系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遗址。唐时湖面40余顷,有东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揽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胜概。因唐姜公辅、韩愈、欧阳詹等曾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东湖公园以闽南建筑文化为特色,中心湖为主体,环湖布置人文景观。构建星湖荷香、祈风阁、七星拱月、二公亭、东湖亭、波恩亭、揽古亭等静区;儿童乐园、双舟朝阳、游船码头为动区。精筑刺桐瑞林等20多处植物山石景观揽翠全园,以石雕、石刻突现闽南石文化。既有泉州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新潮气息,风格独特。曾三次获省“环境优美奖”,还被评为“市民喜爱十佳建筑”、“泉州十佳夜景”。1998年以其典雅秀丽、玲珑多姿的江南园林风格而入选百家中国名园。
五里桥: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立有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西端桥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桥”。1980—1985年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复。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府文庙: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泉州开元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地处市区西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为现名。全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存。 洛阳桥
洛阳桥:在今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5年至嘉4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
牛姆林:由于景区内拥有“板根”、“绞杀”、“寄生”、“茎花”等热带雨林生态,被游客称誉为“闽南西双版纳”。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是集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森林景观之大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科200多种,野生蝶类73种。牛姆林名人仙迹荟萃,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浴场和氧吧,是旅游避暑胜地。目前申请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现区内建设有旅游饭店、动植物标本馆、旅游购物街、熊园、高空滑索、射箭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已成为闽南重点生态旅游区,每年有10万人到此旅游,是我省沿海地区生态旅游建设的典范。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
清源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旧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览胜。
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
深沪湾: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
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妈祖故里莆田一度隶属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辖,由于泉州民众不断向外移民和进行贸易活动,妈祖信仰远播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各地。
黄金海岸: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石狮永宁镇,包括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城隍庙、镇海石、古卫城遗址等。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假村由香港友帮国际集团独资兴建。
仙公山:原名“双髻山”,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于南北朝时(公元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气势雄伟,岩崖陡立,云雾缭绕,径曲林幽,含烟凝翠,风光旖旎。
岱仙瀑布: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主要由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温文尔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组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景区。沿赤石溪而上,一路溪水潺潺,浓荫覆郁,林木苍茏,藤萝虬结,蕴深涵 泉州南音幽,鸟鸣谷应,峰回壑荡,沿路神形俱备的自然奇观,构成了独特的原始生态幽境。油漏祭瀑布,溪水沿着宽110多米如刀削的峭壁汩汩流下,波光粼粼,喷珠溅玉,宛如千万串断线的珍珠织成的银毯,轻铺舒展镶在悬崖峭壁之上。岱仙瀑布,溪水从山势险峻的高峰直泻而下139米,云翻雪倾,雷霆万钧,十分壮观。站在瀑布下,烟雾腾腾,扑朔迷离。若是晴天,瀑布前方彩虹如天桥凌空飞架,美不胜收。岱仙瀑布的右上方有一座飞仙亭,传颂着仙女显圣救民的美丽故事。凭栏探首,下临深渊,岱仙双瀑左右烘托,气势非凡。
郑成功史迹:分布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家乡南安。它们是位于石井镇的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纪念馆·碑林和位于水头镇的郑成功陵园。延平郡王祠,位于石井镇鳌峰北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皇帝诏赐郑成功迁葬时所撰联一对。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石井镇的鳌峰山上,占地3000余平方米。纪念馆介绍英雄一生的丰功伟绩,陈列200余件珍贵文物。占地10亩的郑成功碑林,既有碑亭诗阁,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国、世界各地200多幅的题字,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于一廊,歌颂了郑成功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坐落在南安水头覆船山处的郑成功陵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凡来泉州者,几乎都要到成功史迹走一走,默祝忠魂与山河共存,永垂不朽。
泉州市 - 特色小吃
九重粿,土笋冻、大面炸豆干,元宵丸、水晶包、水瓮菜,龙眼、白鸭汤、白粬、东方包、布包豆干、永春老醋,花生、米粉、红米酒、肉粽、芒果、芋圆,鸡卷、豆签、卤面,鱼丸、鱼仔粥,柿饼、春卷、茜草粿、荔枝、龙眼、桔红糕、菜包、菠棱(草字头)菜、蚝(东石蚝)、蚝仔煎、鸭仔粥、浮果,绿豆饼、甜酒、甜粿、粕丸,窖菜、番薯(地瓜)、番薯粉粿条,榜舍龟、蜜桔(安溪蜜桔、永春金橘糖)、满煎糕、槟榔,澳茄粿、糍(糍粑、糯米糍),糟菜、鱼签(惠安南部特产),花生饺(惠安特产),崇武鱼卷(惠安崇武鱼卷)。

火炬传递

泉州提线木偶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12日上午将在泉州市传递,圣火传递路线全程20.35公里,由108名火炬手完成。据北京奥运会会火炬接力境内传递(福建站)官方网站介绍,泉州站的起跑仪式地点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随后火炬途经江滨路、江滨体育公园、云鹿路、坪山路、坪山隧道、安吉路等,最终到达圣火传递路线终点海峡体育中心。
一、起跑仪式  
1、时间:2008年5月12日上午8:00至8:30
   2、地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门前大广场
   3、仪式:起跑仪式是当日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开始,仪式中将点燃泉州第一支奥运火炬。仪式简短热烈、隆重神圣。
   (1)前缀表演:时间为7:30--7:55。欢迎北京奥委会嘉宾、火炬手、各级领导和观众到场。并在演出中,与舞台上的表演进行互动。
   (2)现场观众:在广场上汇聚1400多人的观众(含场面表演队伍)观看仪式盛况。
   (3)舞台表演:时间为8:00--8:15。表演人数共500人。
   群鼓狮舞《鼓震名城》。在大型的舞台上,来自泉州有关学校、社区及驻军各鼓乐表演队伍汇聚在这里,击鼓手们挥动着手中的鼓捶上下翻飞,击打鼓面,声震天地,场面宏伟。
   大型歌舞《刺桐礼赞》。在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音乐中,一群美丽的姑娘来到了舞台上,他们手拿着转鼓和花灯,一会儿高抛,一会儿旋转,在抒情愉悦的音乐里,尽情展示姑娘的妩媚和迷人,表达迎接奥运的喜悦。
   激情劲舞《青春梦飞扬》。一百多位身穿健身服装的女青年,在集体舞的协作表演中,激情起舞,飞扬青春,寄托心愿,实现梦想,形成全民健身的热烈气氛,焕发出了中华民族的青春活力。
   (4)仪式流程
   8:15主持人致词并介绍出席领导和嘉宾;
   8:16省领导讲话;
   8:18泉州市领导讲话;
   8:20赠送火炬、颁发证书;
   8:21民俗表演《为奥运喝彩》。使用泉州地方十分有趣的民间民俗歌舞表演,烘托现场的气氛,反映泉州人民喜迎圣火,为奥运喝彩的真实情感;
   8:27引出圣火,交给圣火使者;
   8:28点燃当天第一支火炬,交给当地领导;
   8:29领导展示火炬,交给第一名火炬手;
   8:30第一名火炬手起跑
   二、终点仪式
   1、时间:2008年5月12日上午11:05至11:30
   2、地点:泉州海峡体育中心体育场正门前大广场
   3、仪式:在火炬手尚未到达前一刻,营造现场热烈的气氛。在领导结束讲话后,进行文体表演。
   (1)欢迎表演:现场民俗表演队伍进行表演。
   (2)现场观众:泉州医高专1000人;民俗表演队伍260人。
   (3)仪式流程
   11:07司仪开场白,欢迎最后一名火炬手入场
   11:08司仪介绍主持人;主持人开场白及介绍现场领导和来宾
   11:12省领导讲话
   11:14市领导讲话
   11:16文体表演《祝福北京祝福奥运》。节目为欢腾的节日、惠女欢歌、华侨大学24节令鼓表演、泉州南少林武术学校表演、晋江管乐团表演、泉州移动公司10个福娃表演。全体演员贯串台上台下,形成气势蓬勃的画面,热烈欢腾,激情四射。此时,礼炮大作,彩纸飞扬,万众欢呼。
   11:30就餐。
   12:00转场前往厦门。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